欢迎访问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留学归国人员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
来源:国际交流 作者:国际交流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2-11-08 11:32:31
A A A

近日我校组织海外留学归国教师开展了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主题的专题讨论,并深入学习了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激励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我校留学归国教师自觉投身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不忘留学初心,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发挥好“留学报国人才库、建言献策智囊团、民间外交生力军”作用,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扬帆远航。

张红(博士,三级教授,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留学归国,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也提到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些重要方针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和中医药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一名留学归国的中医药大学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方面会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立德树人贯穿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促进我校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时刻牢记护佑生命的使命担当,将个人的研究理想和价值追求与国家战略和人民的健康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努力遵循中医药学的独特规律,运用现代的研究方法,围绕中医的优势病种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张琪(博士,教授,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留学,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特支计划区域发展人才):

党的二十大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意义极其深远。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向世界鲜明宣示了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今后我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立足本职岗位,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继承好中医药,发展好中医药,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做出新的业绩和更大的贡献。

宋亮:(博士,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留学归国青年,陕西省特支计划“区域发展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作为一名留学归国的高校教师,我对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感触颇深。对于我来说,实现中国梦要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一直在思考着如何利用自己以往的经历为国家的需求培养专业人才,为祖国的医学事业贡献个人力量,并不断将思考付诸于行动。未来,我将在专业上精益求精,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和校内广大同仁一起,同心同德、奋勇前进,努力在实践中服务陕西中医药大学的人才培养需求,为医学科研实验中心引介优质教育科研资源。我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

王东(博士,Aix-Marseille & CNRS-IMM留学归国,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托举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十年前,我前往法兰西求学,十年后的今天我已然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今后我将更加努力的研究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促进教育公平。

徐立(博士,德国科隆大学留学归国青年,陕西中医药大学医学科研实验中心讲师):

作为工作在高校的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后我深刻感受到了祖国的发展速度,为我国科技事业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我作为留学归国人员,要把留学报国光荣传统转化为行动,献身于新时代党的教育事业当中。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立足于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着眼于开发当代社会中急需的代谢类疾病药物的开发,同时不忘在教学中为同学们传递最新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地址:陕西省西咸新区世纪大道 邮编:712046 电话:029-38185000 版权所有: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陕ICP备05001612号-1